从“编程培养”到“科研素养”的全面升级

| 来源:椰程智学

2025-2028中小学竞赛“新白名单”正式发布,升学关键参考迎来“大换血”,家长师生必看!

这不只是一次普通的名单更新,而是一次教育理念的“拨正”。国家正通过这次调整,向全社会传递一个明确信号:未来孩子需要的不是技能堆砌,而是科技创新思维。

三大趋势:读懂白名单背后的教育转向

趋势一:从“技术炫技”到“科研探究”:

过去的编程、机器人类赛事侧重“技术展示”,而新上榜的科创竞赛更接近“科研小论文”。教育导向正在转变——不再鼓励孩子成为“程序员”,而是希望他们成为“小研究者”。 新增的“全国青少年科学实验能力大赛”和“全国青少年科学探究建模能力大赛”,从科学思维、实验能力、数据分析、模型构建四个维度考察学生的科研素养。这与高校“强基计划”的选拔逻辑高度一致。未来真正有竞争力的孩子,是能“做出一个课题”的人,而不是只会“做出一行代码”的人。

趋势二:AI崛起,跨学科成新主流

人工智能和跨学科融合成为新风口。教育部新增“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大赛”“AI+艺术数字创作大赛”,表明AI已从工具类技能上升为核心科学素养。 与此同时,竞赛标准已从单一技能比拼,升级为跨学科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考核。参赛者不仅需要技术功底,更需具备整合科学、工程与人文视野的创新思维。未来的孩子,不仅是“懂科学”的人,更是“用科学解决真实问题”的人。

趋势三:竞赛重心回归“育人”,奖项更重“过程价值”

教育部在文件中明确强调:“竞赛结果不得作为招生入学依据。”这句话不是让竞赛“降温”,而是让竞赛回归教育初心。 对学生而言,竞赛不再是短期的“跳板”,而是长期的科研成长记录;对家长而言,关注点应从“奖项结果”转向“孩子的科研过程与能力沉淀”。真正的高含金量成果,是能写成论文、被导师认可、能进入青创赛或金鹏论坛舞台的那种项目。

破除科创教育的三大认知误区

面对科创教育的浪潮,家长的认知视角需要一次关键“刷新”。若仍以旧地图寻找新大陆,极易陷入三大认知误区,错失孩子潜能发展的黄金期。

首先,是对于“参赛主体”的认知窄化。

许多家长误将科创视为理科尖子生的竞技场,认为与偏科或文科思维的孩子无缘。这实则是一种人才观的浪费。科创的核心在于探究与创新,而非解题能力。一个关注社会现象的孩子,可以研究社区邻里关系的变化;一个喜欢艺术的孩子,可以探讨色彩心理学对学习效率的影响。科创的大门,向所有保有好奇心的孩子敞开,关键在于将他们的独特兴趣引导至一个值得探究的“真问题”上。

其次,是对于“科创形式”的过度聚焦。

执着于编程、机器人等“硬技术”,忽略了科创更广阔的天地。新白名单的导向清晰地表明,国家看重的是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“素养”,而非单一工具的熟练度。从生命科学、环境生态到社会科学,这些领域更需要观察力、共情力和综合思维,恰恰是普通孩子更能大放异彩的舞台。从“技术本位”转向“问题本位”,是发现孩子科创潜力的关键一步。

最后,是对于“教育目标”的功利短视。

表现为盲目追求“高精尖”课题、认为小学起步太早、以及仅以奖项论成败。真正的科创教育,倡导的是“过程性积累”。一个源于孩子切身感受的“小课题”(如校园噪音改善或书包减重方案),其研究过程的完整性与真实性,远比一个由成人代劳的“大项目”更有价值。这份早期培养的探究习惯、系统思维和抗挫折能力,构成的正是名校“强基计划”与未来社会最看重的“创新潜质”。唯有放下对终点的焦虑,才能享受旅程真正的收获,赋予孩子超越升学的长期竞争力。

如何抓住科创教育新机遇?

政策风向已明,想要让孩子在科创赛道上稳步前行,家长可以从这 4 点入手:

  1. 认清政策信号,告别 “盲目内卷”编程、机器人不再是国家鼓励的主流方向,科研素养类赛事才是核心。与其跟风报技能培训班,不如聚焦青创赛、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、金鹏科技论坛等核心科研赛事。

  2. 从兴趣出发,找准研究方向科创的前提是热爱,帮孩子梳理兴趣点:是关注环保、生物,还是对 AI、材料科学好奇?从兴趣切入,孩子才会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,完成从 “要我做” 到 “我要做” 的转变。

  3. 提前规划,积累 “科研履历”科创教育不是短跑,而是长期积累。建议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,鼓励孩子完成 1-2 个完整的探究性项目,记录研究日志、撰写论文,为后续冲刺高阶赛事打下基础。

  4. 聚焦过程,拒绝结果焦虑不必过度纠结是否获奖,重点关注孩子在项目中的成长:是否学会了提出问题、是否掌握了研究方法、是否能清晰表达结论。这些过程性成果,远比一块奖牌更有含金量。

这次白名单 “换血”,本质上是在告诉所有家长:未来的教育,不再是 “刷题比谁快”,而是 “探究比谁深”。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,不是背标准答案的高手,而是能提出 “为什么”、敢动手找答案、能讲清 “是什么” 的孩子。

科创教育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专属赛道,而是每个有好奇心的孩子都能参与的成长之旅。

懂得顺应政策趋势,避开认知误区,帮孩子搭建长期成长的阶梯,才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投资。

转载请保留出处,复制 [ 本文链接 ] 至剪切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