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2028中小学竞赛“新白名单”正式发布,升学关键参考迎来“大换血”,家长师生必看!
| 来源:椰程智学近日,一份牵动千万家庭神经的教育重磅文件——《2025—2028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》(简称“新白名单”)终于正式揭晓!无论是紧盯升学赛道的家长、渴望通过竞赛证明实力的学生,还是为学生成长规划把关的老师,都第一时间将目光聚焦这份名单,毕竟它可不是一份普通的“活动清单”,而是直接关联中小学升学竞争力、综合素质评价核心加分项的“关键指南”。
对家长来说,它可能决定着孩子能否在小升初、初升高的综合素质比拼中抢占先机;
对学生而言,它是选择竞赛方向、避开“无效努力”的重要依据;
对老师来讲,它更是指导学生规划课余发展、对接教育评价导向的核心参考。
可以说,这份名单的每一个变动,都牵动着教育链条上的每一个人。 而与前一周期的“旧白名单”相比,此次公布的新名单更是迎来了堪称“颠覆性”的调整——既有此前未露面的新兴赛事强势“登榜”,填补了多个素养培养领域的空白;也有不少陪伴学生多年、曾被视为“升学敲门砖”的老牌竞赛遗憾“离场”,让不少家庭直呼“意外”。
今年的新名单中包括五大学科竞赛在内的31项竞赛活得以保留;
“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”等13项活动被取消;
同时新增了“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大赛”在内的16项科学素养、人文素养、艺术体育类竞赛活动。
取消活动的具体名单如下:
像青科赛每年在海南省赛时都需要抢参赛名额,也是一直让人诟病。
新增活动的具体名单如下:
16项新增竞赛强势亮相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赛事版图的扩容,更是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对“全面发展”与“时代需求”的深度回应。这些覆盖自然科学、人文综合、艺术体育三大领域的新赛事,如同一个个精准的“教育坐标”,勾勒出未来青少年素养培养的清晰方向。
从自然科学素养类的新增赛事来看,教育对“科学能力”的定义正从“知识掌握”转向“实践创新”。
“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大赛”与“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辅助生成数字艺术创作者大赛”(跨领域关联)的同步入围,打破了科技与艺术的壁垒,既顺应了AI时代对青少年数字素养的刚需,也鼓励“科技+人文”的跨界创新;而“全国青少年科学实验能力大赛”“全国青少年科学探究建模能力大赛”则聚焦“过程性能力”——不再是比拼“标准答案”,而是考察学生设计实验、分析数据、构建模型的科学思维,这与未来科研、职场对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”的要求高度契合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“全国青少年心理成长知识与应用创新大赛”“全国青少年安全与应急科普创新大赛”的加入,将“心理健康”“应急避险”这类与青少年生存、成长息息相关的“基础素养”纳入竞赛体系,意味着教育终于跳出“唯成绩论”,开始真正重视“人的全面生存能力”培养。
教育部官网公示内容显示,47项竞赛举办时间原则上为2025年9月至2028年8月,在此期间每学年举办不得超过1次,累计不超过3次。公示期为2025年9月11日至17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