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孩子沉迷学习,适度游戏的心理学原理
首页 >> 更多资讯 日期:2022-07-19  来源: 今日头条

为什么孩子玩游戏能够废寝忘食,谈学习却厌烦抗拒?许多家长认为是孩子贪玩、不求上进。其实,这当中有着极大的误解。

100年前,有位心理学家就发现了人性当中追求“完成”,却又趋“利”避“害”的矛盾特质。弄懂这个原理,可能对孩子学习和游戏的态度,你会有颠覆性的反思。

电子产品是个有魔力的东西。3岁的孩子看动画片停不下来;13岁的孩子玩手机停不下来;33岁的成年人刷视频停不下来。

可是如果换成看书、写作业、完成工作。结局却可能变成:看书看一会,溜了;写作业写一会,开小差了;工作做一半,刷手机去了。

为什么结果差异那么大?

其实,心理学界早就发现了有一种名叫“蔡戈尼效应”的现象,在影响人们对游戏和学习的态度。

“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”的科学解释

“蔡戈尼效应”到底是什么?

有人举了个生动的例子:请试画一个圆圈,在最后留下一个小缺口,现在请你再看它一眼,你的心思是不是会倾向于要把这个圆完成?

这种“完成欲”就跟通宵达旦打游戏,不打到通关,就不愿意退出;熬着黑眼圈追电视剧,想赶紧追到大结局;刷抖音视频,一刷就停不下来,总觉得后面还有更精彩的内容,不容错过……

事件不同,心理雷同。

并非孩子缺乏理智,只是外部“短期奖励”会扭曲大脑对“长期利益”的价值认知。

学龄前儿童以及青少年一般抵制诱惑的能力比较差,原因是他们的前额叶皮层从2岁开始生长,一直要到25岁才发育成熟。喊了无数遍要减肥的成年人,对美食不也难以抵挡吗?

那么,如何让学习和游戏的诱惑力对调?首先,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孩子面对学习时的“获得感”。

1. 增强目标驱动力

孩子并非厌恶学习,只是学习能够看到的“获益”实在来得太慢了。

跟小学的孩子讲大学的美好,他们不懂。跟初中生讲人生的选择权,他们无感。你为学习画的大饼,孩子并不感兴趣。

所以,最好的办法就是跟孩子一起定目标,然后拆解成阶段小目标,让“大饼”看得见,吃得着。

制定大目标 ➡️ 列出目标“实现/不能实现”的结果 ➡️ 对目标进行拆解 ➡️ 细化小目标到可执行的日常行动 ➡️ 制定阶段目标实现的奖励

大目标拆解成小目标,目的就是让孩子减轻“负面压力”,降低对学习的恐惧心理,并且看到实现目标的可能性,才能产生内在的目标驱动力。

同时,容易实现的小目标,更能够带来“短期奖励”的体验感,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激励,激发学习时的“蔡戈尼效应”增强。

2. 将目标图像化

单纯靠纸上谈兵还不够,孩子需要能看得见,摸得着的“正向反馈”。

所以,我们可以陪孩子将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图像,例如制定每日计划表,完成一项打一个勾。贴在孩子每日可见的区域,既是提醒孩子,又能让他看到自己每日实现一小步的记录。

有反馈,才能有动力。

别忘了,时常给学习加点糖。每日陪孩子进行当日总结,重点表扬孩子当日已完成的项目。每周一小结,每月一大结,就像游戏通关般,让孩子看到分阶段的进度,以及不断“打怪通关升级”的乐趣。

打败拖延症,最重要是让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提升,那么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对学业拥有主动权,就会更乐意而为之。

3. 让游戏玩得尽兴,让学习变得稀有

对待游戏,玩得尽兴了,蔡戈尼效应就减弱了。

如果你在孩子玩游戏时,催促他去学习,就算他服从命令去学习了,可是未打完的游戏,内心种种牵挂。“蔡戈尼效应”带来的完成欲没有满足,那么孩子就会无法集中精神学习,甚至对你满腔怨气,大吵大闹,鸡飞狗跳。

所以,每次跟孩子约定游戏玩多久时,不要说“给你玩20分钟”,而是“给你玩一局”。有始有终,玩得尽兴,没有后顾之忧。那么孩子对游戏的执念就会降低,对抗学习的情绪也会缓解。

帮助孩子减少“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”的执念,完整的结束“一局游戏”、“一集动画片”、“一场休息娱乐”,会比“只能20分钟”的规矩更好实施。

反之,对待学习,端起姿态,延迟满足,制造快乐。

例如,每天集中一小时的阅读时间,书看多了会“撑”到。那不如分时段,每天3次看,每次不能超过半小时,制造点距离感和新鲜感。

每次在孩子快看完一本书的时候,结束阅读时间,那么留下的悬念,就会让孩子意犹未尽,更期待下一次的阅读。

写作业时也同理,每次观察孩子有点累的时候,就暂停休息,轻松娱乐一下。每次学习结束时,对着当天完成的任务好好夸奖他一下,一起看看今天的学习成果。

那么,学习也就变得轻松而有所期待。

游戏不是学习的死对头,学习也不是苦行僧的痛苦修行。

只要方法运用得当,游戏可以玩得开心,学习也能学得有劲。



文章节选: 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114169006503854607/